放大镜的成语,形容要用放大镜看的成语
和放大镜有关的成语
【一目了然】:抄yī mù liǎo rán,目:看;了然:清楚,明白。一眼就看得很清楚。作谓语、定语;指一眼就看得很清楚。
【一见了然】:yī jiàn le rán,犹一目了然。一眼就看得很清楚。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成语放大镜
车如流水,马如游龙。(车水马龙)
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。(一日三秋)
一叶为落内,而知天下秋容。(一叶落知天下秋)
其为书,处则充栋宇,出则汗牛马。(充栋汗牛)
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(寸草春晖)
透之以桃,报之以李。(投桃报李)
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(明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)
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。(兔死狗烹)
以酒为池,悬肉为林。(酒池肉林)
解释词语。
目标专一:对着一个目标,重复着一个动作,才能心想事成
数字和放大镜成语
一目了然。来
释义:目,源看。了然,明明白白的样子。一眼就看得很清楚。形容事物、事情原委很清晰,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37卷:“见得道理透后,从高视下,一目了然
反义词:雾里看花、管中窥豹、目不暇接近义词:一望而知、了如指掌、不言而喻
一个放大镜想都能想成是什么成语
蠢蠢欲动chǔnchǔnyù抄dòng
[释义] 蠢蠢:爬虫蠕动的样子。形容像虫子一样开始动弹。比喻敌人策划准备进攻;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。
[语出] 南朝·宋·刘敬叔《异苑·句容水脉》:“掘得一黑物;无有首尾;形如数百斛舡;长数十丈;蠢蠢而动。”
[正音] 蠢;不能读作“chūn”。
[辨形] 蠢;不能写作“春”。
[近义] 跃跃欲试
[反义] 按兵不动
[用法] 用作贬义。可用来形容有组织的匪徒、敌军、叛乱势力的企图或行动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。
[结构] 偏正式。
[辨析] ~和“跃跃欲试”;都有“急切地想要行动”的意思。但~偏重在行动;一般指敌人、坏人准备进攻、搞破坏;含贬义;“跃跃欲试”偏重指想要试一试;是中性成语;用于平常的活动。
[例句] 海风时强时弱地吹来;把竹子摇得飒飒作响;好像有蟒蛇正在那里~。
[英译] readytomake
一只眼睛一个放大镜打一成语
一个眼睛一个放大镜打一成语——明察秋毫。
明察秋毫
míng chá qiū háo
【解释】明察:看清;秋毫: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。原形容人目光敏锐,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。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。
【出处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
【结构】动宾式。
【用法】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【辨形】察;不能写作“查”。毫;不能写作“豪”。
【近义词】洞若观火、明查暗访
【反义词】不见薪新
【辨析】~与“洞若观火”有别:~强调观察事物精细;“洞若观火”强调观察事物透彻、深远。
【例句】~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;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。
【英译】thedetailin
【成语故事】齐桓公小白、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,统领诸侯,是霸主中的代表。几百年后,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,因此他向孟子请教。齐宣王对孟子说:“您能把有关齐桓公、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?”孟子答道:“对不起,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。我们只讲王道,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。”齐宣王问道:“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?”孟子说:“我听说,有一次新钟铸成,准备杀牛祭钟,您看见好好一头牛,无罪而被杀,心中感到不忍。凭您这种好心,就可以行王道,施仁政,统一天下。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,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!比方有人说:‘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,但举不起一根羽毛;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,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。’您相信这种话吗?”齐宣王说:“当然不相信!”孟子紧接着说:“是呀,不能相信。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,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,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。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,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。显然,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,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。您问能不能行王道、统一天下,问题也是如此,是不去干,而不是不能干!”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gsczssy.com/chengyu/720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