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被动句,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?
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?
1.用介词“于”引进行为主动者。如:
(1)忧心悄悄,愠于群小。(《诗经·邶风·柏舟》)
(2)故有备则制人,无备则制于人。
(《盐铁论·险固》)
2.动词前加“见”。如:
(3)年四十而见恶焉,其终也已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(4)故君子耻不修,不耻见污;耻不信,不耻不见信;耻不能,不耻不见用。(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)
“见”往往与“于”字配合,由“于”引进主动者。如:
(5)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(《庄子·秋水》)
(6)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,以其不得人心焉?(《韩非子·难二》)
3.动词前加“为”引进主动者,或直接加“为”,不出现主动者。如:
(7)多多益善,何以为我禽?(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)
(8)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(《陈涉世家》)
“为”字还常与“所”字配合使用,形成“为……所”式。
(9)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。(《项羽本记》)
(10)如姬父为人所杀。(《魏公子列传》)
“为”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“于”或者“见”配合使用,构成“为……于”或者“为……见”式:
(11)胥之父兄为戮于楚。(《吴世家》)
(12)烈士为天下见善(赞美)矣,未足以活身。(《庄子·至乐》)
4.动词前加助动词“被”表示被动。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。如:
(13)今兄弟被攻,必攻者,廉也。知友被辱,随仇者,贞也。(《韩非子·五蠹》)
(14)国一日被攻,虽欲事秦,不可得也。(《战国策·齐策》)
后来,“被”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,构成“被+施事者+动词”式(这时的“被”应看着介词)。如:
(15)五月十日,臣被尚书召问。(蔡邕《被收时表》)
(16)举体如被刀刺,叫呼而终。(《颜氏家训·归心》)
由于受“为……所”句式的类化,还产生了“被……所”式。如:
(17)晋文公被秦所纳,既而背秦。秦伯伐之。战于韩,被秦所获。(《礼记·坊记》)
(18)达非司马懿对手,必被所擒。(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五回)
总的说来,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(于、见、为、被)三式(见……于、为……所、被……所)。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,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(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),如不能识别,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。为此一并说明如下:
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。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,翻译时大多数可加“被”,亦可不加“被”。如:
(19)人固不易知,知人亦不易也。(《史记·范睢蔡泽列传》)[译文:人本来不容易(被)了解,了解人也不容易。]
(20)风至苕折。(《荀子·劝学》)[译文:风吹来,苇杆(被)折断了。]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“被”。如:
(21)国胜君亡,非祸而何?(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)[译文:国家被人家战胜了,国君逃亡了,不是祸是什么呢?]
(22)会延年家收(《汉收·李陵传》)[译文: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。]
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。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“于”的被动句。如:
(23)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。(《赤壁之战》)
(24)惩北山之塞,出入之迂也。(《列子·汤问》)
(25)足蒸暑土气,背炙炎天光。(白居易《观刈麦》)
以上三例,“逼兵势”可看着“逼于兵势”,“惩”可看着“惩于”,“蒸”可看着“蒸于”,“炙”可看着“炙于”。
此外,还有一种以“动词+者”表被动的句式。如:
(26)今大国之攻小国也,攻者农夫不得耕,妇人不得织,以守为事;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,妇人不得织,以攻为事。(《墨子·耕柱》)
上例中的“攻者”就应看着“被攻打的国家”。
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会有哪些标志
1.用介词“于”“受……于……”表被动(“于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)。
2.用“为”“为……所……”(“为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)或“……为所……”表被动。
3.用“见”“见……于……”表被动(“于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)。
4.用介词“被”表被动。
5.动词本身表被动。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,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。
6.无标识的被动,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。
扩展资料
文言文固定结构
一、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:奈何、若何、如何、何如、奈……何、若……何、如(奈)……何、孰与、得无……乎、孰若。
二.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:何……之有、何以……为、何……为、不亦……乎、无乃……乎、得无……乎。
三.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:得无……乎(耶)、无乃……乎。
四、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:一何、何其、何如,均解释为“多么”。何……之,解释为“怎么……这样啊”。
五.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:是之谓、此之谓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文言文
文言文被动句
用“为”表被动
“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。”(……被天下人嘲笑)
用“被”表被动
“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(忠心却被别人诽谤,能不怨恨吗?)
用“见”表被动
“……徒见欺”(……白白地被欺骗)
用“于”表被动
“受制于人”(被人控制)
“不能容于远近。”(不能被邻里所容)
1.
动词后用介词“于”表被动,“于”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。如:“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”(《史记.屈原列传》)这里“惑”、“欺”的动作是由“于”后的“郑袖”、“张仪”发出来的。
有时也在介词“于”或动词前加“受”,形成“受......于......。”的形式表被动。如: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从,受制于人。”(《赤壁之战》)
用“见”、“于”,“见......于......。”表被动。如:“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”(《史记.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”(同上)“暴见于王。”(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)
2.用“为”“为……所……”(“为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)或“……为所……”表被动。
例如:
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(欧阳修《伶官传序》)
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(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)
今不速往,恐为操所先。(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)
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。(苏洵《六国论》)
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。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
3.用“见”“见……于……”表被动(“于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)。例如:
动见瞻观,何时易乎? (曹丕《与吴质书》)
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(《庄子&#;秋水》)
4.用介词“被”表被动。例如:
予犹记周公之被逮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参佐无不被系束。(《世说新语&#;桓南郡好猎》)
5.动词本身表被动。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,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。例如:
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 (《左传&#;郑伯克段于鄢》)
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……(《孟子&#;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)
文言文里的被动句、判断句是什么意思?
文言文中,有些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担者,这种句型是被动句。所谓判断句,是指用名词、代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判断主语的句型。
一、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:
1、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“……,……也”“……,……者也”“……者,……”“……者,……者也”“……,……者”等形式。如:“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”
2、采用副词“乃”“即”“则”“皆”“是”“诚”“为”等表示判断。如:“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”
3、采用否定副词“非”表示否定。如: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”
4、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。如:刘备天下枭雄。
二、被动句常见类型有:
1、“见”“……见……于”“于”表被动。如: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
2、“为”“为……所”表被动。如:“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”
3、“受”“受......于”表被动。如:“受制于人。”
扩展资料:
一、被动句的注意事项:
1、标志被动句是用一些被动词来表达的。
2、无标志被动句也称为概念被动句。
二、判断句的形式:
1、主语,谓语+“也”。(“制,岩邑也。”)
2、主语+“者”,谓语+“也”。(“兵者,凶器也。”)
3、主语+“者”,谓语。(“兵者,凶器。”)
4、主语,谓语。(“兵,凶器。”)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被动句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判断句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文言文句式
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
1.用介词“于”引进行为主动者.如:
(1)忧心悄悄,愠于群小.(《诗经·邶风·柏舟》)
(2)故有备则制人,无备则制于人.
(《盐铁论·险固》)
2.动词前加“见”.如:
(3)年四十而见恶焉,其终也已.(《论语·阳货》)
(4)故君子耻不修,不耻见污;耻不信,不耻不见信;耻不能,不耻不见用.(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)
“见”往往与“于”字配合,由“于”引进主动者.如:
(5)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.(《庄子·秋水》)
(6)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,以其不得人心焉?(《韩非子·难二》)
3.动词前加“为”引进主动者,或直接加“为”,不出现主动者.如:
(7)多多益善,何以为我禽?(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)
(8)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.(《陈涉世家》)
“为”字还常与“所”字配合使用,形成“为……所”式.
(9)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.(《项羽本记》)
(10)如姬父为人所杀.(《魏公子列传》)
“为”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“于”或者“见”配合使用,构成“为……于”或者“为……见”式:
(11)胥之父兄为戮于楚.(《吴世家》)
(12)烈士为天下见善(赞美)矣,未足以活身.(《庄子·至乐》)
4.动词前加助动词“被”表示被动.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.如:
(13)今兄弟被攻,必攻者,廉也.知友被辱,随仇者,贞也.(《韩非子·五蠹》)
(14)国一日被攻,虽欲事秦,不可得也.(《战国策·齐策》)
后来,“被”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,构成“被+施事者+动词”式(这时的“被”应看着介词).如:
(15)五月十日,臣被尚书召问.(蔡邕《被收时表》)
(16)举体如被刀刺,叫呼而终.(《颜氏家训·归心》)
由于受“为……所”句式的类化,还产生了“被……所”式.如:
(17)晋文公被秦所纳,既而背秦.秦伯伐之.战于韩,被秦所获.(《礼记·坊记》)
(18)达非司马懿对手,必被所擒.(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五回)
总的说来,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(于、见、为、被)三式(见……于、为……所、被……所).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,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(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),如不能识别,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.为此一并说明如下:
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.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,翻译时大多数可加“被”,亦可不加“被”.如:
(19)人固不易知,知人亦不易也.(《史记·范睢蔡泽列传》)[译文:人本来不容易(被)了解,了解人也不容易.]
(20)风至苕折.(《荀子·劝学》)[译文:风吹来,苇杆(被)折断了.]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“被”.如:
(21)国胜君亡,非祸而何?(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)[译文:国家被人家战胜了,国君逃亡了,不是祸是什么呢?]
(22)会延年家收(《汉收·李陵传》)[译文: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.]
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.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“于”的被动句.如:
(23)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.(《赤壁之战》)
(24)惩北山之塞,出入之迂也.(《列子·汤问》)
(25)足蒸暑土气,背炙炎天光.(白居易《观刈麦》)
以上三例,“逼兵势”可看着“逼于兵势”,“惩”可看着“惩于”,“蒸”可看着“蒸于”,“炙”可看着“炙于”.
此外,还有一种以“动词+者”表被动的句式.如:
(26)今大国之攻小国也,攻者农夫不得耕,妇人不得织,以守为事;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,妇人不得织,以攻为事.(《墨子·耕柱》)
上例中的“攻者”就应看着“被攻打的国家”.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gsczssy.com/chengyu/71806.html